台湾故宫博物院之诏书:皇帝的那些话儿


台湾故宫博物院之诏书:皇帝的那些话儿

好多年前,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小说石破惊天之时,一系列对雍正的正史书籍甚至延伸至整个清朝时代正史好像破土而出,多不篇数。对雍正的隐忍和残暴没反对,但对一篇述说雍正的勤奋吸引到我的注意力。雍正在位13年,批阅的奏本將近20万件,批语超過1000万字,据说叠起来有几层楼高云云。自此我开始对皇帝文书如诏书和奏章产生兴趣。
诏书和奏章是有分别的,诏书,皇帝布告臣民通告,奏章是是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今天先说诏书,在周代时,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蠃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后,自以“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自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诏书格式~
在清朝时,当国家有重大事件或隆重庆典,例如皇帝登基、大婚、亲政、宾天、重大灾变等,都要由皇帝颁布“诏书”,将攸关国家体制发展的政令诏告天下,是一种具有规范性、体制性的宣导行为。清朝诏书的书写格式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以“布告中外/天下,咸使闻知”结尾。这两句话在历史剧中相当耳熟,但到底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为:奉了天命的指引、承了国家的世运,我这个皇帝有命令,内容为以下……。诏书的拟写,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清朝的第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基本是沿着明朝的格式。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中间就是正文内容。
结尾“布告中外/天下,中乃禁中,是京中宮廷,「外」是指外省地方,咸使闻知”意思为:……以上这些命令,透过宣示朗读的方式,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听到、了解皇帝的指令。

~诏书制作原料料和尺寸~
清代诏书多用大幅染黄纸书写制成。所谓染黄纸,是將纸放入黃柏树汁浸染至灭白为止,以达到防虫灭菌的效果。表里二层成長卷式样,虽大卻十分坚固,不容易破碎。
清朝诏书的尺寸其实很大,需要两名成人各持一端才能完全展开,诏书纸高度大约八九十cm,长大约2.5米到4-5米不等。不像电视剧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卷轴。诏书的正本要在年号和骑缝处盖上刻有“皇帝之宝”字样的印章,又称为“宝诏”,而为了颁布各地重新抄印的复本称为“誊黄”,没有钤盖“皇帝之宝”印章。要判断手中的诏书是正本或是复本,就看年号和骑缝处是否有“皇帝之宝”印章。
因个人余业兴趣原因,有关诏书的书本我是读过了,网上资料也游览过了,书还是书,网还是网,虚拟的图像实在想象不到真迹的尺寸,这次在台湾故宫真的是眼界大开了,是非常的长,很长。
清朝诏书长的原因在于双语格式,满族作为多民族统治的征服王朝,也要连系自己的语言文化,因此清朝公文一般同时使用汉文和满文,汉文从右侧直书到中间,满文从左侧直书到中间,诏书也采用这种满汉合璧的书写形式。

~诏书的颁布和传送~
颁诏是国家大事,所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如清代颁诏仪式在紫禁城太和殿或天安门前举行。诏书先在北京中央隆重颁布,除了钤有皇帝宝印的宝诏(正本)之外,礼部会再制作若干誊黄(复本)。赍诏官会携带一份宝诏及若干誊黄,前往指定地点宣读,随后再将宝诏带回中央。各地接获宝诏或誊黄之后,要将诏书颁到日期以题本报部察核,如有需要也会再复制若干誊黄下传到辖区各地。基本上正本则被送往内阁机构存储。各省接到眷黄本的诏书后再次刊印誊黄,分发所属衙门宣读、张挂。各地的百姓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国家大事的
当诏书送达地方时,并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要透过宣诏官大声朗读诏书内容,即使是不识字的人民也能听闻皇帝的指令。虽然现今尚不清楚宣诏官的选拔条件,是否需要高颜值特别靓仔?或经过特别训练,但应当是说话清楚、声音宏亮好听者,因为当时没有麦克风,宣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今政府人员出差各地要带着护照或相关文件证明身份,而在清朝时赍诏官到各地传送诏书也要带着“勘合”这个官方文书,证明自己是政府官员。因为各驿站恐怕不知道赍诏官长什么模样,就需要以勘合为准。而赍诏官往返各地不可能带那么多行囊,因此各驿站要以勘合所记载的数量,提供应付的口粮、跟役和马匹,帮助赍诏官顺利完成传送诏书的任务。

Image may contain: night
长大约2.5米到4-5米不等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people smiling, people standing and indoor
台湾故宫博物馆-诏书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and indoor
诏书第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Image may contain: night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评论